close

先帶一下緣起:前幾天在西門捷運站手扶梯兩旁的廣告上看到台北書院的活動,不知為何就留在腦袋裡,搭捷運時隨手查了一下,挑了一個有點熟悉的名字:朱宥勳,按下報名,沒想到參加了一場令人驚艷的活動:『聽懂歌詞,也就聽懂文學:流行歌詞的文本分析』。

簡介講座內容:

如何從單純接收者的角度(讀者、聽眾等等),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推敲創作者的心情及想要讓大家了解的故事,進而開展自己的寫作之路。

從提出一個假設開始,自文章或歌詞中反覆驗證這個假設的可成立性,因個人解讀不同,可能是單一或開放性的結論。

 

聽到開放性結論這裡,我想起自己曾經在國中時交了一篇心得還是作文,文末批評了某位頗有知名度的作家,老師給的評語是:等你比他紅了再來說之類的。

 

當時批評了哪一位作家我印象深刻,老師的評語我也記得,但自己寫了什麽完全沒印象。多年後想起此事沒有太多情緒,畢竟我連給我評語的是哪一位老師都忘了,加上那篇心得文極有可能膚淺沒深度。

 

只是有點遺憾,那位老師選擇了粗暴的方式直接擋下所有可能性,而不是藉由其他開放性的方式讓我理解到自己的自以為是,又者我只是一隻蹲在井底連青蛙都不是的小蝌蚪。

 

不管當時他想告訴我的是什麽終身受用的金玉良言還是發人深省的灌頂醍醐味,當時的我絕對沒有接收到,卻只記得滿滿的不平及被打壓。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寫文抒發心情對我來說成為一件舉手維艱的事!?聽完這場講座之後,我有了初步的答案:因為放棄思考。

 

資訊爆炸的時代,被灌輸了太多,來不及分析思考,就囫圇全盤接收,往往讓我們很自然地去跟風向。

 

身為父母長輩,面對孩子們的各種想法,第一時間習慣用自己的知識跟經驗來判決,從一個我是為你好的角度為出發點,卻扼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的做法及想法也可延伸套用在媒體及社會議題上。

 

再往下說太嚴肅,話說回來,臺北公會堂(中山堂)的場地真的非常適合辦藝文活動,雖然久坐有點腰痠背痛。

 

第一、二張照片取自臺北公會堂網站

臺北書院講堂.jpeg

第二包廂(秀山)2.jpeg

S__24559638_0.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三籽孃 的頭像
    三籽孃

    三籽孃簿絡課

    三籽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